9月17日,在艺术学院学院会议室成功召开陕西省2025年度长安科普资助项目——商洛红色教育基地系列纪实短视频推介交流座谈会。会议由艺术学院院长、项目主持人唐曌堃主持,项目组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武永耿、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川川、艺术学院教师余昭、王媛、李家祥以及美术学专业十余名学生共同参与了此次座谈,现场气氛热烈,学术氛围浓厚。

本次会议旨在总结阶段性成果、分享创作经验、深化跨学科合作,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与创新性转化。
项目主持人唐曌堃首先回顾了项目开展的情况,选定的六个拍摄点涉及商洛市四县一区,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使学校、文旅部门、红色教育基地、党员干部、村社居民等充分联动,提供生动的科教素材,根植地方沃土,借助数字媒介平台,立体弘扬商洛红色文化资源,创新文旅融合模式、增强科普教育影响,促进商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。
唐曌堃强调,项目自启动以来,始终坚持“以文化人、以艺润心”的理念。团队深入革命遗址实地采风,走访老红军后代、地方文史专家和基层党员干部,收集第一手口述史料与影像素材;他表示,系列短视频不仅为高校思政课程、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科教素材,实现了红色文化从“静态陈列”向“动态传承”的转变。项目致力于根植地方沃土,挖掘红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核,借助影像语言讲好商洛红色故事,立体化弘扬革命精神,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。
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,与会人员结合各自专业背景与参与经历,畅谈体会与建议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武永耿高度评价了该项目在“大思政课”建设中的创新价值。他认为,将红色教育资源转化为可视化、可传播的短视频内容,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形式的一次重要突破,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。
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川川指出系列短视频不仅具有文化价值,更蕴含着课堂思政内涵。他建议后续可结合短视频流量数据,分析受众画像与传播路径,探索“地方红色资源+课程思政”相结合模式,助力商洛打造区域性红色旅游目的地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艺术学院教师余昭、王媛分别从个人专业实际出发,思考如何用中国画笔墨讴歌商洛革命历史,增强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与艺术感染力。

会议最后,唐曌堃院长作总结发言。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,更是一次跨学科思想的碰撞与融合。未来,项目团队将继续完善现有视频内容,拓展传播渠道,并推动与地方政府交流沟通,持续为商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。
文/余昭图/刘勇朝审核/陈炜